当前位置:首页 > 欧洲杯直播 > 正文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与选择题攻略

点击“历史乐趣坛”,关注我们!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 热点1 感动中国――致敬英雄人物 【背景材料】 (1)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是要有一种精神力量。回望历史,总有一种精神,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经万种磨难而历久弥坚。 (2)近几年高考题持续考查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尤其要关注底层民生、推崇大国工匠、讴歌奋斗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押题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无数的时代英雄。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有“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还有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著名的科学家。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表彰100名“改革先锋”,这其中有“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厉以宁“民营企业家的优秀代表”刘永好、“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步鑫生“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先行者”鲁冠球、“数字经济的创新者”马云、“互联网+”行动的探索者马化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鲍新民;有“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胡福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积极推动者”许崇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推动者”郑德荣;有“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屠呦呦、“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体育领域交流开放的优秀代表”姚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钟南山、塑造传承'女排精神’的优秀代表”郎平,等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围绕“时代与英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具体,阐述史论结合。 热点2 健康中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背景材料】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21年3月5日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 【押题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以前,并无乡村卫生组织及相关制度,20世纪20、30年代,在借鉴美英经验的基础上,乡村卫生建设才有所起色,但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多流于形式,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在部分地区组织了有限工作……共产党对乡村医疗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与西药管制,中国共产党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中医,推行以中医为主,融合中西医的乡村公共卫生模式。红军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 ——摘编自刘洁《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等 材料二:据1964年统计,用于830万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的经费,比用于5亿多农民的还多,了解到城乡卫生资源的差距如此之大,XXX十分震怒并发表“六二六指示”:“医疗体制要改革……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医学教育用不着高中、初中毕业,高小毕业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在“六二六指示”精神指导下,短时间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百万计以上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卫生员3282481人。到1975年,全国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他们为农村医疗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李德成《毛泽东与计划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医疗体制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医疗改革。(13分)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医改应注意的问题。(4分) 热点3 美丽中国――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背景材料】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 【押题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防洪记载较多,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把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冬春备料修缮,调丁夫常达10万以上。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根据经验认预估汛水的到来。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有“铁龙爪扬泥车法”及“波川耙”等。北宋防洪议论很多,提出两河不能并行、迁城色以避之、东西还徒不要以人力干涉。只能“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担水势,使不致大段漫流”等,牵涉到当权的政治斗争。北宋河防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 --摘编自毛振培、谭徐明《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组织机构,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城综合规划防洪规制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加国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大中型水闸3500多座,重点整治了河道,开辟行蓄洪区98处,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平方公里。建立报汛站860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200多处,应用计算机、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预报洪水。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规,胜利地抗街了长江1954年,松花江1957年,黄河1958年、海河1963年、淮河1991年、珠江1994年、长江1998年松花江1998年等20多次大洪水,累计减少经济损失1.5万亿元以上。             --摘编自程晓陶《新中国防洪体系建设70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感括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新中国洪水防治的不同之处,井简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权力与灾害应对”的认识。 热点4 崛起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平崛起  【背景材料】 (1)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近代以来180多年的追赶,使我们更需要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要实现民族复兴,就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2)中国的大国崛起对地区和世界都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自身首先需要适应大国崛起的这个现实,同时,也要合理的调整自己的大国外交战略。 【押题训练】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一次,分析形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热点5 幸福中国――情系民生: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背景材料】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市场主体也是为稳就业保民生。各地加大稳岗扩岗激励力度,企业和员工共同克服困难。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2021年3月5日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押题训练】 中外粮食的生产与储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前期,政府沿用隋朝的粮仓,并在洛阳附近营建大型国家粮仓。其中含嘉仓规模最大,粮窖总数400个左右。第160号粮窖还保存有一窖已炭化的谷子,约50万斤。仓窖所储粮食主要是从华北地区运来的租粟和江南地区运来的租糙米。仓城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并有驻军守护。地下储粮采用低温密封的科学原理。 ——摘编自《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王恺考古文集》等 材料二 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化大事件一览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31年 美国人发明使用畜力牵引的联合收割机 1860年以后 英、美等国开始大量生产畜力谷物条播机 1889年 美国研制出内燃机驱动的拖拉机 20世纪20年代 内燃机驱动的联合收割机在美国大规模使用,迅速推广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在农、林、牧、渔各业的各个环节上,广泛使用更为先进的农业机器 21世纪初 中国研发出耕耘、除草、喷药、收割等多种农用机器人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前期国家粮仓分布的特点,结合所学,概括当时国家粮仓得以大规模兴建的条件。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世界范围内农业机械化的大致历程。 热点6 自信中国――传承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中国自信 【背景材料】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九大报告 【押题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来西洋学者,许多都想输入些东方文明。我仔细想来,我们实在有这个资格。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的好处。 ——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2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热点7 乡村振兴――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格局 【背景材料】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十四五政府工作报告 【押题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在各省、区分别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的管理;又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在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摘编自王磊《浅谈清代的边疆政策》材 料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部分法令(节编)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1939年4月4日 《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 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有权 1940年3月1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外来难民和移民之决定》 对外来灾民的安置和生产生活做出了具体安排 1943年3月19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移民难民垦荒条例》 对外来移民进入边区的垦荒和帮扶做出了规定 1945年3月28日 《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 确定了减租的额度,对交租也做出了规定 ——摘编自李南《陕甘宁边区社会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地方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全面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所颁布法令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上述举措的意义。 热点押题参考答案 【热点1参考答案】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有‘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有‘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屠呦呦、‘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体育领域交流开放的优秀代表’姚明”可提炼出论点是英雄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于阐释需要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及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发展同材料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示例: 论题:英雄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代涌现出不同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20世纪5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打败了美国,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改革开放前后,旧有的思想观念束缚着人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农村改革、城市集体企业改革、乡镇企业改革、股份制,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鲁冠球、步鑫生、厉以宁等人体现了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综上所述,英雄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时代精神。 【热点2参考答案】 (1)医疗体制形成时间较晚、体制不健全;覆盖面较窄;借鉴西方的乡村医疗体制;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发挥作用,但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共产党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8分) (2)述:获得国家领导人的强力支持:将农村医疗改革作为改革重点;不重视医生教育水平,强调在实践中培养。(5分,答一点得3分,答两点得5分)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与选择题攻略

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济水平较低;新中国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大、医学教育落后:培养了大批农村医护人员: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体制: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3)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注重提高医疗队伍的专业素质(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热点3参考答案】 (1)特点:治理范围扩大;实施分类治理;利用水文特征预警;创新开浚手段;掺杂政治斗争;注意经验总结。 (2)不同之处:国家主导,重视顶层设计;综合治理,多管齐下;防汛体系完善;注重防治法律建设;防治成效显著。 意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利自治理能力现代化。 (3)认识:应充分发挥国家权力在灾害应对中的主导地位;积极调动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建立健全完备的应急体制和防治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防控水平(言之有理即可) 【热点4参考答案】 (1)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评析: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 (2)选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选答二:20世纪的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建议:通过外交转型保护国家利益,和平外交,不称霸;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外交,通过一路一带,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热点5参考答案】 (1)特点:临黄河或大运河;集中在政治经济中心附近。 条件:农耕技术和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粮食产量:江南成为粮食重要生产地:大运河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掌握了低温密封的科学原理,储粮技术提高;制定有粮仓管理制度: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赋税来源较为稳定。 (2)历程:工业革命后,农业生产上开始使用畜力牵引的农业机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采用内燃机驱动的农业机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泛使用更先进的农业机器,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农机械化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热点6参考答案】 示例:论题:要尊重、爱护本国文化。 论述:中国拥有悠久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大量的有益因素,对于当今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根基,尊重和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在尊重和爱护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积极进行对外交流,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中的有益成分。 【热点7参考答案】 (1)特点:治理方式多元;关注民族关系;重视边疆地区的稳定;因俗而治少数民族地区;对领海有明确的管辖权。(2)举措:着手改变旧的土地关系和所有权;妥善安置外来难民移民;细化地主减租、农民交租的要求。意义: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了陕甘宁边区社会秩序的稳定;缓和了不同阶级间的矛盾,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障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2022届高考历史最后冲刺之选择题攻略 目前高考历史试题处于新旧过渡时期,分为全国卷甲乙(旧高考)与地方卷(新高考),选择题的个数也不一样。全国卷甲乙共12个选择题,48分。地方卷选择题的个数差距较大,少的只有13个(天津卷),多的高达25个(浙江卷),大部分省份为15个(北京卷、山东卷等)或16个(湖南、湖北、福建、辽宁、广东、江苏等),总分为45分或48分。以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为例,共12题,其中有4题为中国古代史、4 题为中国近现代史、4 题为世界史。考点综合考虑各个历史阶段和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分布。整体来说,选择题分数基本上占据总分的半壁江山。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其呈现主要有三种方式——文字型、图片型、表格型,从选材内容上看是“小切口”,即反映的是某一段历史的一个片段,从而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新情境(学术、学习、生活和社会情境),以此来考查学生头脑中储藏的必备知识和思维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三大能力)。如果选择题能够拿到满分,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另一方面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该生的高考历史成绩。如何快速突破选择题,个人认为要遵循以下六个步骤。 选择题解题方法——一审时空 显性呈现:如1848年2月;1978年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 隐性呈现:特殊人名、地名、特定名称、专有名词、历史事件等。如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卢梭等 例1(2020年全国Ⅰ卷·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解析】D 解题关键是利用时空定位,以时间为突破口,将题干材料置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背景去分析解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成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最终推动了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具体来说就是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符合题意的就是D项。A项:不符合史实;1992年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安徽省政府仅仅是允许在一些小型的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那些中大型国有企业怎么改不知道,无法得出政企不分的弊端得到解决的结论;况且,“实行承包经营”仅仅是解决政企不分弊端的一个小小的举措,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与改变经济所有制——公有制没有任何关系,无法得出改变所有制结论。 变式练一 1.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土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A.理性主义的产生 B.人文主义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开始 D.浪漫主义的发展 2.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 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 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3.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 、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4.在l953年至1954年间我国不同画家创作了一大批同题材的宣传画,下面两幅是其中的代表。这侧面反映出 A.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B.翻身农民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当时小农经济已不能适应国家战略需要 D.极“左”思潮影响下出现三年经济困难 5.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B.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选择题解题方法——二观标点 A、分号:如要表达两层或多层意思,或将两件事作比较,或讲某件事的发展演变过程,往往要用分号表示分层、比较或发展趋势。遇到分号时,需要注意,如果是并列关系,判定选项就往往要考虑全面原则。如果是转折关系,判定选项就往往要考虑转折词后面的内容。如果是递进关系,判定选项就往往要考虑表示程度的词语。 例2(2019新课标I卷)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解析】B 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 变式练二 1.《左传》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毫,吾北土也。我们有什么近处的封地?这表明西周分封(  ) A.有利于扩大周王统治区域 B.抑制了分裂割据局面 C.使中国疆域范围基本确定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 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 C.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 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 3.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4.(2018新课标I卷)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5.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B、省略号,一般是省略号后见答案,否则后面的内容也会被省略。如果是多个省略号,两个省略号中间的最有可能是答案。 例3(2016新课标Ⅰ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A “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宋代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帝王不可“容易行事”,故A项正确;受到皇权的影响,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可能并不真实可信,全部真实可信太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史官记录皇帝真实言行,客观上促进皇帝减少“误失”,“尖锐矛盾”的说法过于夸大,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表述宋太祖担心自己有误失会遭史官记录,而没有直接反映出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的意图,故D错误。 变式练三 1.《明宪宗实录》记载:“兵民服色器用,已有定制,近在京多犯越,服用则僭大红织金罗缎,遍地金锦……下至倡优,亦皆僭侈。”此后明朝实录记载朝臣请禁服饰违式、习尚奢僭的建言及中央所颁禁约,更是层出不穷。这表明当时 A.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B.思想解放推动习俗变革 C.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D.政府政策改变社会习俗 2.(2020新课标I卷)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4.《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其中提道:“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一言论 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 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 5.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C、括号,往往后边缀的是某历史事件的起止时间,某个特定时间,某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某个词语的注释。(这个词语对解决本题有重要作用,括号的作用是暗示强调的意思)等。 例4下图是中国兴业烟草公司在《申报》(1919年5月17日)上刊载的一则“泰山牌”香烟广告,其商品命名别具深意。该广告表明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申报》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己任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民族资本家对时势的策略性利用 【解析】D 根据“1919年5月17日”“泰山牌与青岛之关系”,结合所学,1919年巴黎和会决定把中国在山东的权力转让给日本,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泰山牌”香烟广告此举意在宣传爱国思想,故D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映《申报》上刊载的一则“泰山牌”香烟广告,无法体现《申报》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己任,B错误;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已经兴起,C项“开始兴起”表述错误,排除。 特别提醒,非选择题中括号出现时间也是重要的提示,要重点关注该时间段的重大史实。 如2017年全国Ⅰ卷41题第2问不同的原因答案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如2019年全国Ⅰ卷42题论述的主要内容多与抗日战争有关。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年) D、双引号,这句话加双引号,表示某人说的话,没什么特殊含义。特定名词的双引号,就有特殊含义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起着强调、暗示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是解答时务必高度关注加双引号的这个词的特殊含义,可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分析解读;二是表示否定之意,如我们一般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或共产党时,说“左”的错误,左字是要加双引号的,就做的本来意思来说是好的,但是加了双引号之后,其历史意义是表示否定之意。 例5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 变式练四 1.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A.“有买及卖也,各婴(婴:悬挂)其贾(贾:价钱)” B.“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4.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中西交往的语言基础是被称为“广州英语”的一种变种英语。19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英语的地位被流行于上海地区的洋泾浜英语取代。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传统的经济结构瓦解 B.对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列强的侵略深入内地 D.学习西方文化成为主流 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选择题解题方法——三找题眼 (1)如果题干中出现四种特殊标点符号,分号、省略号、括号、特定名词双引号,题眼相对好找,不再赘述。题眼:即关键词、 主体或重心。 (2)注意题干中的连接词,往往事半功倍。解读题干材料时,分析题干材料中包含的语气,题干材料的意思很快就会弄清楚。 A、转折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转折部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虽是、虽说、固然)……但是”、“尽管……却(还、可是)”、“然而”、“可是”、“却”、“不过”、“只是”等。 变式练五 1.(2019新课标I卷)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B、递进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递进部分,主要的递进性关联词语有,“不仅……而且”、“况且”、“不光……也、“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也”、“何况”、“甚至”、“不但……还”、“非但……而且”等。 2.(2021·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29)1934年,领导人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C、并列关系:并列前后权重相同,做这类含有并列性关联词的选择题时,常常要用到后边我们要讲的选择题八大原则中的全面原则。主要的并列性关联词语有,“既……又”、“又……又”、“一边(面)……一边(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既不……也不”、“既是……也是”、“连同”、“也”、“只是……而不是”等。 3.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 A. 君主立宪 B. 中体西用 C. 民主共和 D. 实业救国 4. (2017新课标III卷)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D、因果关系:题干材料含有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正确选项也应含有因果关系,常用的因果关系关联词语主要有,“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是因为”、“既然……就”,“由于”“既然……那么”、“由于……因此”等。值得注意的是,题干材料往往不出现这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但是题干材料的叙述中却暗含着因果关系,同学们在阅读中务必注意这个隐性的因果关系,如果能在“因”“果”之间标出一个箭头,这道题作对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E、假设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假设部分,常用的假设关系关联词语有,“如果……就”、“要是……那么”、“倘若……就”、“要是……就”、“如果……那么”、“即使……还(也)”、“假使……便”、“要是……那么”等。 5.(2018年全国Ⅱ卷·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F、条件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条件部分,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主要有,“只有……才(就)”、“凡是……都”、“除非……才(否则)”、“无论(不管、任凭)”、“无论……都”、“不管…也(总是)”、“不论……都”、“否则”等。 6.(2020年全国Ⅱ卷·32)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 B.僭主政治 C.罗马共和政体 D.寡头政治 (3)学会化简,把握材料主旨需要淡化背景材料、定语、状语等修辞性的词语、短语等。将题干化简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将复杂的题干材料化简为一句简单的陈述句、或简单的逻辑推理、或材料中的若干关键词或一句成语等。 例6(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化简之后的题干重点为陈独秀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但我国伦理道德却压抑人性 【解析】“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重点不是强调个人之自由,而是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B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排除A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C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 (4)题干中多次出现的词一般就是题眼。 例7(2021高考·广东卷.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解析】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洋纱输入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华南和西南地区输入多,江南地区输入少,主要因为自明清以来,随着江南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原料(棉花)的供应充足,土纱原料成本比洋纱低,相比洋纱有较大竞争力,而华南和西南地区输入洋纱多是因为“产棉稀少”,原料(棉花)的供应不足,土纱原料成本比洋纱高,相比洋纱竞争力较弱,因此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故选C项;西南属内地,洋纱输入却最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属沿海,输入洋纱要少得多,无法说明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洋纱在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输入情况对比,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选择题解题方法——四析类型 1、文字型,采取一审时空,二观标点,三找题眼的方法进行。 2、图画型,图画型选择题是以历史图画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具有试题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画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般有人物图、文物图、艺术画、照片图、漫画、地图(形势图、布局图、分布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等类型。 人物图类:解答此类试题,一要平时多注意教材图片的掌握;二要通过图片所体现的人物特点,去判定人物所在的时代,并联系其主要事迹,明确此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漫画图类: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是准确判定主题喻意。学生要能通过画面上的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准确判读出其所含的真实信息,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出漫画的本质、主题喻意。 照片绘画作品类:照片、美术作品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或反映,因而解答此类选择题,应注意据图中信息或题干的提示,判断照片或绘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确定照片或绘画的主题及体现的正确或者错误的方向,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判断备选项,得出符合题意的史实或结论。 地图类: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图片类选择题的重要类型。在解题过程中,要首先关注地图的图名、地图中的地名;其次关注图例;第三,关注地图中的箭头和箭头指向。结合地理的知识和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得出结论。总之,解答图片类题目一定要关注题干中、图片中、图片外的文字! 例8(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 )图 4 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图 4 步辇图 A.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解析】C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也展现了唐代美术发展水平,承载着史学研究和艺术审美双重价值,C 项正确;西域指新疆以及更西的地方,《步辇图》的画面上没有反映西域风情,A 项错误;《步辇图》中没有体现市民生活和市井风情,B 项错误;《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重视想象、突出情感等特点,D 项错误。 3、表格型。表格数据型选择题是以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现象等统计表格数据为载体而设计的一种选择题。数据表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命题多是根据现成的表格数据或者根据文字记载编制的表格数据作为命题的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与特征、揭示历史事物发展本质规律的能力。最常见的形式有表格数据图、曲线数据图、柱状数据图、饼状数据图等。经济史命题考察较多。一般采用三看四注意的方法。 “三看” 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 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1)表格类:纵横驰骋看变化。 首先注意判断表格由哪些要素构成; 其次是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第三是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数量的变化,进而通过其相互关系判断表格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变化原因、表现特征及其影响等,获取历史信息。 (2)饼状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做题时,首先要审清图例所表示的内容,正确判断图表的构成及其所隐含的变化与趋向,并依据所学知识进而联系设问综合分析,进行解答。注意:“阴晴圆缺看大小”是指通过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变化来分析变化情况,而百分比无法看出总量的变化。 (3)柱状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解答柱状图类试题的关键是读图,判别数、线变化,确定信息内容,即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题干的设问,结合设问规定的作答要求,对判断分析的材料信息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提取。 (4)曲线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解答此类曲线图形试题时要找准变化发展趋势的关键点(起点、顶点、终点、转折点等),运用所学知识把关键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阶段特征、重大事件等与变化发展趋势相印证。 注意:题干中出现的时间、表格名称、表格出处等等关键信息千万不要遗漏,另外要注意表格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如果遇到表格要素较多时,可先将表格的要素分类,然后再比较,可对表格有更清楚的认识。 例9(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 )1876 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 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 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A. 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 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 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 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和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与技术与近代企业的兴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才会有很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 C 项正确;从材料来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排除A 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维新的主张,且此时只是早期维新出现,并没有往深入发展,排除B 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 项。 选择题解题方法——五明设问 1、设问方式是反映了\说明了\表明的答案题中找;依据:材料(主要)+所学知识(次要);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10(2017全国Ⅰ·27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分析材料得出,官员不得使用玉器。但后来低级官员甚至普通百姓也可以使用,归纳概括为: 生活等级秩序遭到冲击。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2、设问是原因\目的\作用的答案题外找;依据:材料(提炼主旨)+所学知识(逐一对应);方法:根据主旨,追根溯源,或顺藤摸瓜。 例11(2015 全国Ⅰ·35 )世界银行在 1968 年的贷款项目为 62 个,贷款总额为 9.5 亿美元;1981 年贷款项目为 266 个,贷款总额为 124 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解析:材料概括为“1981 年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与总额猛增”,追根溯源,为什么会猛增?肯定是大量国家需要发展经济项目而进行贷款。什么样的国家?对应 20 世纪 70、80 年代背景,大量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本国经济的时期。与选项逐一对应,得出:新兴独立国家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世界银行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得益于关贸总协定,故B项与世界银行无关;经历“滞涨”后,80年代美欧经济开始复苏,特别是欧共体推动了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因此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 选择题解题方法——六辨选项 变式练六 四种常见错误选项 一、时空错乱 1.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阁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揉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2.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 、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3.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C.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二、史实不符 4.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5.传统相权可分为“决策”和“执行”。明中期之后,内阁通过“票拟”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但不能控制法定最高执行机构六部。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内阁之下设立六科给事中,以此监察六部行政,间接获取执行权。据此可知,张居正改革 A.使得内阁有效制衡皇权 B.有利于中央行政效率提高 C.让首辅实质上掌握相权 D.推动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6.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A.深信“地圆说” 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三、逻辑有误 7.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8.战国时期出土的农具中铁器所占比重几乎在半数以上。这一时期的铁器主要有锄、斧、铲、犁等农业生产工具。由此可推知 A.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B.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C.政府重视农具推广 D.各地经济趋于平衡 9.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四、用词不当 10.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1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2.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特别提醒:用词不当只是我们做选择题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高考可能会出现反用词不当的试题。通过用词不当排除的正确选项,一定要用时空、史实、逻辑等方法去验证!下面三道题属于典型的反用词不当。 13.有学者通过计算发现,西汉官员群体擢升中63%取决于个人表现,22%因为才华,16%通过举孝廉,11.6%则是因消灭盗贼或者镇压起义有功,约有75%的官员通过政绩晋升,仅有3.2%的人由于恩荫受到拔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贵族的特权开始被剥夺 B.行政管理体系日趋严密 C.地方割据的隐患已消除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14.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5.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文主义历史学家萨贝利科(1436—1506)著《恩奈阿德》,记述了从古代到16世纪的历史。该书开始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这表明 A.文艺复兴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B.近代科学革命解放了史学家的思想 C.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出现 D.环球航行拓展了人文主义者的视野 正确选项多具备的词语 量变性词如“带有、具有、具备、有所、蕴含、包含;意识、因素、趋势、趋向、取向、走向、意向、略同、色彩、精神、迹象;逐步、日渐、日益、适度、有限、一定程度等,一般具备正确答案的特征,理性使用。 经济:生产关系、生产力、商品、市场、干预、营销; 政治:民族、国家、阶级、主权; 思想:人文、理性、主流、价值观、内涵、理念、观念; 社会:转型、民生、生态、公平; 综合:传统、近代、体系、体制、格局、结构、模式; 缓和型:调和、妥协、折中、中庸; 概括性: ×× 治理、××认同、××性、 ××化 ;等等 错误选项多具备的词语 单字词:皆、均、仅、最、凡、只、都。 双字词:开始、彻底、始终、全面、全部、完全、仅仅、但凡、凡是、不再、根本、所有、消亡。 三字词:保证了、消除了、摒弃了。 开始、尚未、彻底、始终、全面、全部、完全、仅仅、但凡、凡是、不再、皆、均、最、都、消除了、摒弃了等。 另外,高考历史选择题若想取得满分,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变式练七 一、选择题题干分析有许多小技巧,自己尝试总结 (一)举例后一般不是答案 1.(2015•全国Ⅰ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的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2017新课标I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二)材料如果读不懂,答案很可能与题目主体最重要的史实有关 3.(2012•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4.(2019新课标II卷)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二、与教材重要史实有关的正确选项,平时注意积累 (一)元朝行省制(大而不专、行省具有适度权力、行省权力虽大但受节制等) 5.(2018·天津高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6.《中国政治制度史》记载:“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表明元代行省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治基础 C.权力扩大但仍然受中央节制 D.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营自主权扩大、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经济责任制逐步推行) 强调过程反映趋势。高考历史命题者往往给我们提供的是某件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让广大考生通过对这个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解读,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最终达到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广大青年学子的历史人文素养。基于这样的研究认识,我们总结出了过程反应趋势的解题原则。新高考选择题题干叙述某个历史事件时,经常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间节点的发展情况,往往反映的该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性趋势。因此,能反映该历史事件发展规律性趋势的选项就是正确选项,否则为错误项,或者说不含有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为错误项。 7.(2020新课标I卷)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8.(2020新课标III卷)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9.(2021新课标甲卷)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三)罗马法 (公民法对应共和国时期:注重形式、程序繁琐;万民法对应帝国时期:简便灵活、实用高效。转变主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 10.(2012•课标全国卷)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三、中西不同时期的知识点,正确答案可能角度一致 11.(2016新课标Ⅰ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12.(2017新课标I卷)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13.(2014•全国Ⅱ卷)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14.(2017新课标II卷)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参考答案及解析 变式练一:1-5BABCA 1.B【解析】根据“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及时间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艺术家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体现了人文主义,故B项正确;A项是17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排除A;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排除C;浪漫主义是受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而出现的,排除D。 2.A【解析】据题干“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可以看出,蒙田的教育主张重视人的身心、知识以及品质。结合题干时间信息“16世纪”和所学知识可知,蒙田的教育主张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故A选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开始于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蒙田的教育主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摆脱宗教束缚,但“摆脱了”表述绝对,D选项错误。 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叙述了日本在侵略中国同时,使用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控制和掠夺。我们要认清这件事情的本质,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在经济上转嫁危机,以达到用中国的经济支撑自己侵略中国。A选项错在“国统区”,扩大了实际范围;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D选项不对,题中是银行和货币,没有物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日军的经济侵略 4.C【解析】这些宣传画都在动员广大农民“把余粮卖给国家,支援国家建设”,反映出当时国家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商品粮,而土改后的个体农民却存在“惜售”心理,影响到“一五计划”的执行,C项正确;A、B、D三项时间不符,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作已于1952年底完成,三年经济困难则出现在1959-1961年,排除。故选C项。 5.A【解析】1983 年,四家百货商场与主管部门签订经营承包合同,承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A项正确;此时国企改革尚未“全面展开”,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C项错误;我国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项错误。 变式练二:1-5ABABB 1.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表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遍布东西南北,而且很多封地都在边远地带,扩大了周的统治疆域,故A项正确;分封制最终导致分裂割据,排除B项;基本确定中国疆域从秦统一开始,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分封制是历史趋势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 2.B【解析】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来学习儒家经典《礼》《诗》,黄霸少学律令,后来师从夏侯胜,学习儒家经典《尚书》,前者上宽大,好礼让,后者以循吏闻名,由此说明汉代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B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儒学的地位,排除A;题干只反映了两人的思想经历,其行政能力是否提升,以及提升是否由学习儒学所得都难以得出,排除C;根据“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可知,法家思想在当时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排除D。 3.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䜣和丁汝昌都被人冠以“鬼”的绰号,说明当时中国人民对他们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的鄙视。这说明在传统思想下洋务运动不被世人所接受,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错在“崇洋媚外”与事实不符;C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器物与制度的关系;D错在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4.B【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 5.B【解析】由材料“1982年……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责任制的逐步实行调动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未完全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90年代的南方谈话就是例证,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80年代不可能已经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 变式练三:1-5CBDBA 1.C【解析】根据材料“兵民服色器用,已有定制,近在京多犯越,服用则僭大红织金罗缎,遍地金锦……下至倡优,亦皆僭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受到冲击,原有的服饰等级限制逐渐被打破,所以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了思想解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B错误;根据材料“明朝实录记载朝臣请禁服饰违式、习尚奢僭的建言及中央所颁禁约,更是层出不穷”可知,材料中的服饰僭越行为与政府政策不符,所以D错误。 2.B【解析】从材料的时间来看,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鉴于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现状,党中央联合资产阶级的目的是便于接管城市后进行经济的恢复,B项正确;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内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排除A项;国营经济是公有,而资本家是私有,因此联合资本家明显不是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党中央要联合资本家,而不是调整新民主主义政策,排除D项。故选B。 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也就是说国王必须要让议会参加才能行使媾合与开战的权力。本题表明的现象是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权力,但是必须让议会参见才能行使。实质上说明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关荣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受到侵蚀,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国王专权,故B项错误;此时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国王不能控制内阁,故C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权力 4.B【解析】依据材料“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来看,该言论反映了医者的心态,强调了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B正确;《千金方》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作,理学是宋代才出现的,A错误;《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成熟的标志,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医者的责任感,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故选B。 5.A【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变式练四:1-5BDCBD 1.B【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图中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落实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出高考考查“双基”的基本特点。“表明类”选择题的解题可转化为问题意识,如本题材料可转化为“为什么明朝君臣要把外国进献的长颈鹿当作‘麒麟’”?这一方面说明明朝君臣孤陋寡闻,另一方面说明“天朝上国”的心态,用中国文化解读外国贡品。 2.D【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3.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期,城市里商业活动繁荣,打破了传统的市坊界限,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这与“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所描绘的到处是“铺席买卖”的商业景象相吻合,故选C;“有买及卖也,各婴(婴:悬挂)其贾(贾:价钱)”是正常的商业买卖活动,没有体现城市背离传统格局,故排除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议会,日入前三刻,击鼓三百声而众以散”说明政府对市场管理严格,与材料信息不符, 故排除B;“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以便往还而通贸易”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会馆的建设,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排除D。 4.B【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英语的地位被流行于上海地区的洋泾浜英语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和《南京条约》中开放上海有关,强调的是对外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B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开始解体,瓦解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上海属于沿海地区,C选项排除;19世纪60年代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当时仍然是传统思想占主导,D选项排除。 5.D【解析】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判断D项正确。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宋代土地兼并激烈,排除C;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变式练五:1-6 BABCAA 1.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A【解析】1934年是国共两党对峙时期,此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是动员群众拥护共产党,从而参加革命战争,故选A;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已经说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排除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1927年随着国民革命的失败已经不复存在,排除C;1934年是局部抗战时期,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间的阶级矛盾,因此他并不是在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排除D。 3.B【解析】根据“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可知沈葆桢认为只能学习外国的技术,外国的社会制度和风气是不可学习的,体现了鲜明的中体西用的思想,B项正确;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属于制度的内容,是沈葆桢反对的,排除AC项;沈葆桢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非进行实业救国,排除D项。故选B项。 4.C【解析】依据题干“又是平民大众”可知国民公会是由平民大众组成,代表人民,而它同时又是权威机关,又是法庭可知,人民享有极大主权,C项符合题意;三权分立是美国最早实行,建立起联邦制政府;由题干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可知,没有君主,所以不是君主立宪;题干没有体现法律至上的观点。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5.A【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6.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少数服从多数,通过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等,充分而自如地批评“国家所有权威部门”,但同时容易在意见不一的情况下,出现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造成流血和冲突,是多数人的暴政,A项正确;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统治权力的僭主政治,实行少贵族集体专政的罗马共和政体和少数人执政的寡头政治,都不是民主政治,不会出现“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的平和批评”这一现象,BCD三项错误。故选A。 变式练六:1-5CBADC 6—10ACBAD 11—12DC 13—15DCC 1.C【解析】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也展现了唐代美术发展水平,承载着史学研究和艺术审美双重价值,C项正确;西域指新疆以及更西的地方,《步辇图》的画面上没有反映西域风情,A项错误;《步辇图》中没有体现市民生活和市井风情,B项错误;《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重视想象、突出情感等特点,D项错误。 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叙述了日本在侵略中国同时,使用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控制和掠夺。我们要认清这件事情的本质,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在经济上转嫁危机,以达到用中国的经济支撑自己侵略中国。A选项错在“国统区”,扩大了实际范围;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D选项不对,题中是银行和货币,没有物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日军的经济侵略 3.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可知,1983年已经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的合同侧重于对承包额完成情况的灵活规定,这一规定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增强企业自主权,故A正确;“政企不分的弊端得到解决”说法夸大了题意,故B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中时间不符,故C错误;改革开放后,经济所有制结构仍是公有制为主,没有发生变化,故D错误。 4.D【解析】对比材料中不同种藩镇的类型可知,由朝廷任命并且帮助朝廷稳固统治的藩镇占据多数,这说明这一时期的藩镇帮助唐王朝延续了统治,故选D;多数藩镇对朝廷是有上供的,特别是东南型藩镇,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并未控制朝廷的财政收入,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藩镇之间相互进行的战役次数,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河朔型藩镇是拥重兵以自立的,它们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排除C。 5.B【解析】张居正控制六部,决策和执行能够协调,可以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但内阁的权力非法定,张居正控制六部的手段也不是制度化的,而是一种权谋,所以内阁不是实质上的宰相,也不能制衡皇权,A、C两项错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在清朝军机处设立之后,D项错误。故选B项。 6.A【解析】由材料信息“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可知,该航海家是哥伦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深信“地圆说”决定向西航行到印度,结果到达了美洲,故A正确;哥伦布航行不会途经非洲最南端的海角,故B错误;哥伦布没有到达真正的东方,故C错误;达伽马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故D错误。 7.C【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 8.B【解析】根据材料“铁器所占比重几乎在半数以上……主要有锄、斧、铲、犁等农业生产工具”等信息可知,在战国时期铁农具占比超过了半数,而且铁器农具有锄、斧、铲、犁等种类比较多,这说明这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铁农具,没有体现铁犁牛耕,无法得出牛耕得到普遍推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铁农具的态度,无法得出政府重视农具推广的结论,排除C项;战国时期,各地发展并不平衡,中原处于领先地位,题干内容也没有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各地经济趋于平衡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9.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表现(交子) 10.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 11.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这就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选拔官吏的优秀程度不能仅仅通过科举制度体现出来,只能说可制度扩大了招生范围,有利于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场,排除A项;B项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考察的要点,科举制度并不具备,排除B项;C项错在“排除”二字上,不应该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政治,富贵人家的学生依旧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僚系统,排除C项。故选D项。 12.C【解析】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 13.D【解析】题干所示为,西汉官员擢升统计中,更多的是通过个人表现、才华、举孝廉、镇压起义;更多的是因为官员的政绩;依靠恩荫提拔的微乎其微,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D项正确;A项“开始”时间有误;题干不涉及管理体系,B项错误;地方割据的基础是封建的自然经济,C项说法错误。 1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的变化 15.C【解析】根据材料“该书开始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可知强调世界历史是个世俗的演变过程,这表明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出现,C项正确;A项夸大了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对解放思想起到推动作用,但不是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出现,与科技革命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环球航行的信息,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史实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D。 变式练七:1-4CADB 5—10ACDABB 11—14CBCD 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实质上是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明清时期,朝廷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不符合史实;“妈祖”、“临水夫人”等崇拜受到朝廷的认可,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朝廷只是认可民间崇拜,不能说明统治思想和民众观念的一致,故D项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宋代商业·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2.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将同姓贵族分封到王几以外的地区,根据西周推广周文化的内容,推断出分封制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力,故选A项;西周尚无君主专制,排除B项;西周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排除C项;材料与贵族世袭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D【解析】材料中王阳明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注重修养,农民提供粮食供养社会的发展,商人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每个阶层的人都力所能及地促进本业的发展,以求尽到自己的心意,故四个阶层的人虽然从事的行业不同,但本心是一样的.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即正心诚意就是得道,就是明理.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四民异业而同道”,而不是维护传统“四民”的秩序,故A项不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信息,应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应排除.故选D. 4.B【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5.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 6.C【解析】元代行省掌握钱粮、户口、屯种、漕运、军事等事务,权力较大,从材料中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排除A;B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元代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并非只针对边疆地区,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7.D【解析】政府允许小型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的控制,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D项正确;发展市场经济是从1992年开始,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小型企业,因此其它大型企业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B项说法过夸张,排除B项;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是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因此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变化,故排除C项。 8.A【解析】1983 年,四家百货商场与主管部门签订经营承包合同,承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A项正确;此时国企改革尚未“全面展开”,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C项错误;我国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项错误。 9.B【解析】由材料“1982年……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责任制的逐步实行调动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未完全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90年代的南方谈话就是例证,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80年代不可能已经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 10.B【解析】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不符合《十二铜表法》的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罚金),就输掉了官司。这正好说明了当时罗马法律的形式主义(呆板、教条)的特点 11.C【解析】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根植于比孔子还久远的商周文化,C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论语》是为阐发孔子思想而作的,“五经”指的是《诗经》、《礼记》、《易经》、《尚书》、《春秋》,这些著作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排除A项;汉代董仲舒新儒学是以早期儒学为基础的,排除B项;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并未断绝,排除D项。故选C项。 12.B【解析】材料信息“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反映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精神通过神话传说传播,这反映了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和宗教信仰意识淡薄无关,故排除A项;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才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神话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故排除D项。 1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时代的潮流影响下,也不得不抬出“民主”这块牌子,即说明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C的表述符合题意。A“各界思想趋同”表述有误;B“主要手段”表述有误;“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反映了不是真意接受三民主义,D也不合题意,故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影响 14.D【解析】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不是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故选D;ABC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 wechat:15155824164 qq:714216171 点击“历史乐趣坛”,关注我们!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资料更精彩‍

有话要说...